1. 首页 / 健康 / 

便血怎么办?

关于痔疮的问题:

便血怎么办?

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这位患者你好  便血(hematochezia):血从肛门而出,或随大便挟杂而下,或下纯血.一般认为消化道出血量在50毫升以上即可出现黑便.由于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管内与硫化物相结合而生成硫化铁,故大便呈柏油样黑色.呕血者多有黑便.   便血的原因较多,几乎全消化道出血均可引起便血,但常见原因有:①上消化道出血(见呕血).②小肠出血,如肠结核,局限性肠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小肠肿瘤,肠套叠等.③结肠出血,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癌等.④直肠出血,如直肠癌,直肠损害,痔,肛裂等.⑤其他疾病,如各种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与副伤寒,钩虫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及速度.上消化道出血及小肠出血多为暗红色或黑便,由于表面覆有一薄层粘液,故常带有光泽.但若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多,肠蠕动增快时,血便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结肠与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鲜红色或较鲜红色血便.右半结肠出血,血液常与粪便相混合,可排“果酱样”血便.直肠,乙状结肠出血,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急性大量便血,患者可出现急性失血性贫血与急性周围循环功能不全的表现.便血的诊断除依据病史,体检资料外,消化系内镜检查是首选措施.必要时还可作X线钡剂造影,核素,血管造影等检查,以帮助诊断.若排除其他疾病仅为肛门破裂,应注意一下几点 1.忌烟酒,剌激之物.烟酒或剌激性食品可加重肠粘膜充血水肿,使便血加重,故便血的患者治疗期间应忌烟酒,宜食清淡易消化食品.  2.起居调养.便血的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便血量大者要卧床休息,吃流食或少渣饮食,必要时应禁食,以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3.忌用活血药.便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活血化瘀药,以免造成出血不止的现象.另外,一些高血压,动脉硬化,栓塞的病人常年服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片,阿司匹林及某些抗凝药等,当出现便血时应暂缓使用活血及抗凝药,否则止血效果不佳.

你好你的情况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表现!内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复作的结局主要取决于疾病的严重度,表现为全身症状,而与病期及病变范围无关,如溃疡性直肠炎除外不予考虑的话.内科治疗应包括4个方面:⑴卧床休息和全身支持治疗:包括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尤其是钾的补充,低血钾者应予纠正.同时要注意蛋白质的补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必要时应给予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有贫血者可予输血,胃肠道摄入时应尽量避免牛奶和乳制品.⑵柳氮磺胺吡啶(Azulfidine,SASP):开始时给0.25g口服4次/d,以后增至1g4次/d口服,在奏效后改为1g3次/d或0.5g4次/d.并可同时给甲硝唑0.2g3次/d,3周后改甲硝唑肛栓0.2g2次/d纳肛,以后改0.2g1次/d纳肛,并持续应用3~6月.⑶皮质类固醇:常用量为强的松5~10mg,3次/d,1~2周后,剂量递减,每周减少5mg,直至最后5mg1次/d或2.5mg2次/d作为维持量.或用地塞米松0.75~1.5mg3次/d,同样递减至0.75mgqd或0.375mgbid作维持,但目前并不认为长期激素维持可防止复发.在急性复作期亦可用氢化考的松100~300mg或地塞米松10~30mg静脉滴注,以及每晚用氢化考的松100mg加于60ml生理盐水中作保留灌肠,在急性发作期应用激素治疗的价值是肯定的,但在慢性期是否应持续使用激素则尚有分歧,由于它有一定副作用,故多数不主张长期使用.除皮质类固醇外,也可用ACTH20~40U静脉点滴.⑷免疫抑制剂: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价值尚属可疑.据Rosenberg等报道硫唑嘌呤(azathioprine)在疾病恶化时并无控制疾病的作用,而在慢性病例中它却有助于减少皮质类固醇的使用.除上述治疗措施外,对腹泻严重,出现夜间腹泻的病例可给予抗胆碱酯类药物复方苯乙哌啶(止泻宁),但忌用鸦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和复方樟脑酊,因为有诱发急性结肠扩张之可能.

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便血伴有皮肤,猫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中医治疗   中医的“肠风”,“脏毒”,“结阴”三者均指便血.或先血后便,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金匮》有远血,近血之分.《景岳全书》进一步阐明远血者,或在小肠,或在胃;近血者,或在大肠,或在肛门.《证治要诀》以血色清而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圣济总录》谓阴气内结者为结阴,痔疾亦包括在内.大凡便血,致病原因有二,一是脾虚不能统血,二是湿热下注伤损大肠阴络.  脾气虚弱证见下血质稀色淡,淋沥不断,或便血紫黯,伴见面色不华,神疲懒言,眩晕耳鸣,腹痛隐隐,喜热畏寒,苔薄白质淡或有齿痕.属脾虚气弱,统摄失职,宜温中健脾法.方选黄土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忌用苦寒伤中之品,防冰上加霜.药如太子参,白术,陈皮,黄芪,云苓,灶心土,当归,甘草,山药,生苡仁等.  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如溅,如质清色鲜,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者,属热迫大肠,伤及血络,宜凉血止血法.用槐花散,地榆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药用生地榆,丹皮,生地,槐花,天冬,麦冬,玄参,北沙参,竹叶,金银花,山萸肉,生白芍,仙鹤草等;若血下污浊,质稠量多,大便不畅,小便热涩,多为大肠湿热.用清热利湿解毒法,常选地榆散加苍术,黄柏,兼用脏连丸,或用泽泻汤加蒲公英,贯众,土茯苓,连翘,大黄等.如便血日久,湿热未清,营阴已亏者,治当虚实兼顾,和营清热.

便血病因症状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以血便或便后下鲜为特征。多见于上消化道溃疡出血、胃肠息肉、小肠出血、肿瘤、肛周疾病下血,以及一些血液病、急性传染药、寄生虫等。此处指的是由于痔疮破损、肛裂、肛窦炎、直肠结肠粘膜损伤引起的便血。大便软而成形或硬结,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有的先血后便,有的先便后血,血色大多鲜红,也有的黯红混浊。血量多时淋漓不尽,大便后肛口疼痛加重。中医认为便血是肠中积热(夹湿),或者脾气虚损,不能统摄血行所致。可用清肠热、止血和补气摄血方法治疗。自疗注意事项(1)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稀糊状为佳。(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3)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品,忌烟酒、咖啡。(4)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荸荠汁、芦根汁、芹菜汁、胡萝卜、白萝卜(熟食)、苦瓜、茄子、黄瓜、菠菜金针菜、卷心菜、蛋黄、苹果、无花果、香蕉、黑芝麻、胡桃肉、白木耳等。(5)要心情开朗,勿郁怒动火。心境不宽,烦躁忧郁会使肠粘膜收缩,血行不畅。(6)减少房事,房事过频会使肠粘膜充血。加重出血。自治疗法1.成药自疗法(1)云南白药,每次0.3克,每日2-3次。温水吞服。(2)脾约麻仁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3)脏连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2.验方自疗法(1)大黄炭研粉,每次3-6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2)茄子叶瓦上烘干研粉,每次6克,每日2次。米汤吞服。(3)旱莲草60克,煎汤代茶。(4)地榆炭15克、槐花炭12克、茜草炭12克、赤小豆30克、防风炭10克、大黄炭10克、黄柏10克,每日1剂,分2次,

急性肠套叠这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也是引起便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2岁以内的小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患儿的症状主要是大便带血,呈果酱样大便,同时因伴有腹痛所致的哭闹和呕吐,腹部检查时可在腹部扪到腊肠形、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一定压痛的肿块,多位于脐右上方。  肠息肉是小儿便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3—6岁儿童。便血特点是排便终了出现鲜血,量小,无痛,不与大便混杂。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粘液脓血便。儿童肠息肉多为幼年性息肉,实际上是一种错构瘤,极少恶变,息肉通常如蚕豆和黄豆大小,位置低时可脱出肛门。  急性坏死性肠炎是一种局限于小肠的急性出血坏死性炎症,病变主要在空肠或回肠。此病常发病于夏秋季,可有不洁饮食史,发病急骤,表现为急性腹痛,多由脐周或上中腹开始,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疼痛伴有阵发性加剧,血便以赤豆汤或洗肉水样,有腥臭味,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休克。  肛裂多见于2岁左右婴幼儿,便血特点为少量点滴鲜血,大便干硬,同时伴有排便痛,因此患儿不愿排便,从而加重症状。治疗上主要是保持局部清洁,口服缓泻剂,增加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及改变大便习惯。  美克尔氏憩室出血此憩室多位于回肠下端,是一种先天性肠道畸形,多见于2岁以内的小儿。便血特点为突然大量血便,先黑后红,并常伴有呕吐及腹痛。憩室因可能含有异位的胃粘膜或胰腺组织,所以可发生溃疡出血,若出血量大可引起休克,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  除此之外,消化道肿瘤、食管裂孔疝、流行性出血热、痢疾和血液病、过敏紫癜等均可引起便血,当小儿出现便血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一定要到医院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