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健康 / 

川楝子、苦楝根皮的功效与作用

川楝子又名金铃子、苦楝子。苦楝根皮为川楝和楝树的根皮。

【性味与功效

味苦,性寒。功效:疏肝理气,杀虫疗癣。

【传统应用】

主治腹痛、疝痛及虫积腹痛。

【传统方剂】

①金铃子散(《活法机要》):川楝子、延胡索,治疗热厥心痛;②金铃子散(《杨氏家藏方》):川楝子、茴香,治疗膀胱疝气,大小便不通。

【主要成分】

川楝子主要含川楝素(即苦楝素),以及苦楝子酮、苦楝子醇、多种脂肪酸等。

苦楝根皮主要含川楝素,以及中性树脂、鞣质和香豆素类。

【药理作用

(一)驱蛔

川楝素和中性树脂为驱蛔的有效成分,能麻痹蛔虫的头部。

(二)抗真菌

苦楝子醇浸液有较强的抑制真菌作用。

(三)促进肠运动

川楝子有促进肠肌张力的作用,可引起痉挛性收缩而致腹痛腹泻,因而驱蛔时可不另用泻药。

【临床应用】

1.治疗肠道蛔虫症。

2.治疗头癣。

3.治疗急性乳腺炎。

4.报道中常用于治疗胃痛和肝炎。

【剂量与用法】

药典剂量:川楝子4.5~9g;苦楝根皮3~9g,鲜品15~30g。

临床常用剂量:9~19g。

大剂量:不宜更大剂量使用。

使用方法:水煎服。

【临床体会】

(1)治疗胃痛是一误区

由于古代病症的描述比较宏观,胆痛与胃痛的部位都是在上腹部和剑突下,在中医属胃脘部位,后来就有人就将上腹部和剑突下的疼痛理解为胃脘痛,川楝子就被理解为治疗胃病的常用药了。川楝子有胃毒性,长期使用能损害胃黏膜,加重炎症和溃疡。临床早已发现,川楝子能加重胃痛和恶心症状。由于中医是复方治疗,有时不易分清是什么药引起的,因而没有引起重视。

(2)治疗肝炎更是一个误区

清代名医魏玉璜的著名方剂一贯煎,是用五六味养阴药,加入一两味不香燥伤阴的理气药组成的,《柳州医案》中的大部分医案都是如此。魏玉璜本人并没有为该方定出方名,是后人认为其医案处方一以贯之,因此定名为一贯煎。魏玉璜养胃阴、养肝阴的治疗大法对中医是一大贡献。

《柳州医案》中不香燥伤阴的理气药,除川楝子外,还有延胡索、白芍、枳壳等。

不太香燥伤阴的理气药还有很多,如郁金、佛手、青皮、陈皮、枳实、八月札、大腹皮等,都可挑选使用。

川楝子有肝毒性,有肝损害。现临床治疗阴虚型慢性胃病和慢性肝病一贯煎和川楝子是常用的方药。尤其是对于慢性肝炎湿热较重的病人,川楝子通了大便,病人会感到腹胀和肝痛有所减轻,能取一时之效。

由于是复方治疗,在许多降酶药中,加入一味川楝子,对于肝炎不重的病人,只不过是延缓了转氨酶的下降的过程,影响疗程;如果长期使用,还会加重肝脏损害,影响转氨酶和胆红素的下降。尤其对那些顽固的慢性乙型肝炎、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川楝子会加重肝脏的损害,决不可以随意使用。

脂肪肝现在已经是非常常见的疾病了,该病也有转氨酶升高。用川楝子通了大便,也会感到症状减轻,但如果长期使用,会影响转氨酶的下降。

川楝子治疗慢性胃病和慢性肝病是一使用误区。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川楝子有小毒。苦楝根皮有微毒。

《大明本草》:“雄者根赤有毒,吐泻杀人,不可误服。”

(二)毒理试验
1.毒性反应苦楝素对胃有刺激性,大量(20mg/kG灌胃)能使胃黏膜发生水肿、炎症、溃疡,较大剂量(8~lOmg/kg)能使狗呕吐。呕吐常发生在服药后3~6小时内。

曾有报道小孩误食苦楝子,中毒死亡,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心悸。死亡原因为急性循环衰竭。

苦楝素对肝脏有毒性,狗服苦楝素可引起AST、AlT升高。

2.病理检查:狗服苦楝素lOmg/kg,间日,5次,可引起肝细胞肿胀、变性,肝窦狭窄,但一般无广泛性坏死,停药后可恢复

(三)临床观察

有毒。川楝子和苦楝根皮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即有副作用,如胃痛、恶心、腹痛、腹泻。长期服用或大剂量服用,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如AlT、AST升高。因此,川楝子不宜长期服用或大剂量服用。

川楝子

(图:川楝子——图片源于网络)

川楝子

(图:川楝子——图片源于网络)

川楝子

(图:川楝子——图片源于网络)